当前位置: 首页 > 产品中心 > 有刷电机

从液压到线控:京西智行冬测场揭秘线控制动的进化与野望

[发布时间:2025-03-08 12:31:20] 来源:彩杏平台 阅读:1 次

  在零下20度的大庆冬季测试场,一辆搭载EMB(电子机械制动系统)的测试车正在进行冰面紧急制动。与传统液压制动刺耳的摩擦声不同,这台车只发出细微的电机嗡鸣,在雪地上划出比传统制动缩短大约10%~15%的刹车轨迹。这个场景揭示了汽车工业百年来的制动逻辑正在被重新定义。

  在本次冰雪试驾中,我们亲历了京西智行打造的底盘控制实验室——从ESC车身稳定系统的雪地芭蕾,到One-box集成制动单元在冰面划出的精准轨迹,再到EMB系统颠覆性的响应速度。京西智行正构建三位一体技术架构:以ESC为安全基座,One-box实现能量管理突破,EMB勾勒未来形态。通过自研域控算法与执行机构的深度耦合,其制动响应速度已突破150ms,在雪地坡起等场景中展现出堪比物理运动的精准操控。需要我们来关注的是,整套系统通过软件定义方式实现了制动脚感的人性化适配,让安全性能与驾驶愉悦达成微妙平衡。

  我们正在经历从机械执行到数字控制的范式转移。京西智行制动产品CTO薛春宇指出。当制动踏板与轮端执行器之间的液压管路被数据流取代,不仅意味着制动距离的物理压缩,更开启了车辆动态控制的全新维度。在冰雪试驾中,这套系统展现出的扭矩分配精度已达±3N·m级别,配合智能预测算法,使车辆在低附着力路面依然保持如履平地的操控信心。

  从这场极寒测试透露的技术图谱可见,京西智行正以渐进式创新策略推进制动系统的数字化革命。当行业仍在讨论线级无人驾驶的全栈解决方案。在智能底盘时代来临之际,这场始于北纬46度的技术突围,或将重构全世界汽车供应链的价值坐标。

  车辆行车制动系统经历了从纯机械传导向线控电驱的范式演进——早期机械制动阶段(1900-1920)依赖驾驶员体力直接驱动制动蹄片,1920年代戴姆勒公司率先量产的液压制动系统实现了力传导介质的流体化革新,继而催生出线s)与气压/液压复合动力制动(1950s)两代技术升级。

  电子化进程始于1978年博世首款ABS系统的商业化应用,随着TCS(1986)、ESC(1995)等主动安全技术相继问世,传统液压制动系统逐步进化为集成电子控制单元(ECU)的电液制动系统(Electro-Hydraulic Brake, EHB)。当前主流的线控制动系统(Brake-by-Wire)作为电液制动架构的深度电气化演进形态,其核心突破在于解耦了制动踏板与执行机构的物理连接,转而通过FlexRay/CAN总线传输电子控制信号,该技术特性使其在新能源汽车能量回收效率(最高可达85%)、响应速度(<150ms)及空间布局方面展现出显著优势。

  在智能驾驶技术驱动下,执行系统的线控化转型已成必然趋势。相较于传统机械连杆或液压管路作为力传导介质,线控制动系统通过电子控制单元与电机/电磁阀执行器的协同,可实现毫秒级制动压力精准调控(控制精度±0.2MPa),满足ADAS系统对纵向动力学控制的严苛需求。从技术实现维度,AEB(自动紧急制动)、ACC(自适应巡航)等基础功能需依托ESC与EHB系统的协同控制,而L3级以上的HWP(高速公路引导)、TJP(交通拥堵辅助)等复杂场景则必须依赖具备冗余设计的全电控线制动系统(如Two-Box、EMB等)。

  值得注意的是,线控制动系统的技术突破难点不仅在于执行机构的高动态响应(>40Hz刷新率),更涉及功能安全(ISO 26262 ASIL-D)、网络安全(ISO/SAE 21434)及多域融合控制等系统级挑战。当前行业正沿着EHB向EMB(电子机械制动)的技术路径持续演进,其终极形态将实现制动执行机构的完全电子化与模块化,为智能底盘系统的跨域协同控制奠定基础。

  保留传统液压管路基础架构,通过集成式制动模块(Integrated Brake Control Unit)替代传统真空助力器、ABS/ESC单元。其核心优点是支持四轮制动力矩独立调节(精度±0.2MPa),并兼容现有车辆平台。根据系统集成度差异,EHB可细分为:

  1)Two-Box架构:电子助力器与ESC/ABS系统分体布置,满足ISO 26262 ASIL-D功能安全等级要求,具备物理冗余特性,故障隔离度达95%以上;

  2)One-Box架构:高度集成电控单元与液压调节模块,体积缩减40%,重量降低30%,制动建压速度提升至150ms以内,但需外接备份制动单元以满足L3+级无人驾驶冗余需求。

  EMB完全取消液压传导介质,采用分布式电机直驱制动卡钳,实现全电信号控制,具有响应速度快、控制精度高、结构简化与轻量化等优点,能够更精确地执行制动指令,满足L5级别无人驾驶对制动系统的高精度和低延迟要求。

  这不是简单的执行机构替换,而是控制范式的革命。薛春宇在谈及EMB的时候说道。相比传统液压系统的150毫秒制动响应速度,EMB将这一时间缩短至75毫秒以内,其秘密在于电控系统的数字化革新,EMB采用分布式控制架构,通过FlexRay总线实现μs级指令传输,每秒可调整制动力矩高达200次,远超液压系统的20次,形成性能代差。

  HBBW技术通过整合EHB与EMB的优势,已成为众多国内企业推进EMB技术产业化的首选策略。当前,行业正积极研发“前湿后干”的HBBW配置方案,其中,前轴装配EHB系统,主要承担应急制动功能,以确保法规合规性;后轴则采用EMB系统,以提升车辆的稳定性动态控制性能、加快响应速度并缩短制动距离。该方案百公里制动距离有效缩短,且支持OTA升级制动算法,已成为本土Tier1实现EMB技术工程化落地的过渡方案,京西集团、伯特利、利氪科技等国内顶尖供应商,均已自主研发出HBBW解决方案,并将他们在EMB领域的技术积累融入这些方案中。

  随着无人驾驶技术的不断演进,线控制动系统的技术路线级别下,带有冗余设计的EHB One-Box方案成为主流;而在L5级别无人驾驶中,EMB系统则以其更精确的制动执行能力,成为未来制动系统的重要发展方向。

  目前,博世、大陆集团、采埃孚等外资Tier1凭借先发优势占据主导地位。其中,博世凭借Two-Box(iBooster+ESP)和One-Box(IPB)方案在2024年上半年中国市场保持53.68%的市占率,但其份额较往年已呈现下滑趋势。不过,技术迭代窗口为中国公司可以提供了破局机遇。随着新能源车型渗透率提升及高阶智驾需求爆发,线控制动产品正向集成度更高的One-Box方案及彻底电子化的EMB演进,国内供应商通过差异化技术路线与成本优势,正在改写竞争规则。

  1)Two-Box方案:外资企业量产优势显著,但本土企业已实现反超。截至2024H1,亚太股份、同驭汽车等国内企业通过成熟方案抢占市场,推动国产Two-Box产品市占率快速提升至32.57%。

  2)One-Box方案:智能驾驶时代主流选择。伯特利2021年率先量产国产One-Box产品,打破外资垄断;京西集团、利氪科技等企业紧随其后,通过优化冗余设计(如双控EPB)满足ASIL-D功能安全要求,产品性能比肩国际竞品。

  3)EMB方案:下一代技术争夺白热化。博世、大陆计划2025年启动量产,而中国厂商已展开超前布局:京西智行联合欧洲实验室开发耐高温电磁阀技术,伯特利攻克电机直驱式卡钳控制难题,预计2025-2026年实现国产EMB装车,为L4/L5无人驾驶提供全冗余解决方案。

  京西智行作为本土企业代表,通过“技术+制造+市场”三维策略重塑产业格局。技术层面,其自主研发的第四代无刷电机在-40℃下冷启动扭矩波动低于3%,优于行业标准;引入深度强化学习算法,使制动响应时间缩短至120ms,同时降低踏板震动。制造方面,实施“三地研发、全球交付”战略,墨西哥工厂覆盖北美需求,波兰技术中心符合国际法规,国内基地聚焦经济型车型。市场策略上,针对欧洲、北美及国内市场采取差异化策略,满足各区域特定需求,以技术创新和成本优势推动产业进步。

  当冰雪消融,京西智行冬测场的轰鸣声逐渐沉淀,线控制动技术在这场极寒试炼中已悄然勾勒出汽车工业的未来轮廓。从液压到线控,不仅是机械与电子的迭代,更是一场关于控制权与想象力的交接——传统制动系统受限于物理边界的桎梏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算法驱动下的精准响应与无限可能。这场进化背后,是中国企业以技术为刃,在全世界汽车产业链的深水区劈开一道裂缝,将安全、效率与智能的融合推向了新的战略高地。

  万亿底盘市场的角逐,注定是一场底层逻辑的重构之战。当中国智造以线控技术为支点,撬动传统巨头垄断的格局,我们正真看到的不仅是国产零部件体系的崛起,更是一个时代的话语权转移。这不仅是技术的突围,更是一场关于产业话语权的深层变革。在智能电动车的下半场,掌握制动系统核心技术的玩家,正在重新定义汽车的安全边界与运动极限。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首页
一键拨号
联系我们